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张琦主任就精准识别背景下的产业扶贫发表评论

发布时间: 2016-05-23  浏览次数:

     【字体: 】   【时间:2016-05-12】   【稿源:肥西#8226;三河镇南街社区先锋网】       无数实践案例表明,贫困地区要真正发展离不开产业。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数年,产业扶贫更多考虑的是是否因地制宜。而除此之外,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联系是否紧密,也就是益贫性够不够,成为新的考量。而基于建档立户的精准扶贫显然着力解决这个难题。

    针对当地水质好且储量丰富的特点,唐山企业家齐双安投资广宗县办起了矿泉水厂,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发展。图/受访者提供

  因产业而富

  前不久,《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对外发布,这是贵州省首次发布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贵州全省茶园共有689.2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全年茶叶产量22.4万吨,总产值214.8亿元,综合产值达到404.9亿元,先后打造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三绿一红”重点品牌。

  四百亿产值背后,是产业扶贫的成效。

  此前,因交通等因素制约,贵州比较贫困。但另一方面,贵州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和寡日照兼具的茶区,很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

  据悉,产自贵州的茶叶水漫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具有香味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

  几年前,贵州将茶业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重点发展。当时的规划显示:预计2016年,投产茶园5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集群5500家,茶叶年产量25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60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茶园收入达到1250元。

  首先是将茶业作为重要扶贫产业;其次是围绕产业做文章,扩展其外延。

  4月19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茶与山地休闲旅游、茶与休闲养生”论坛举行。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说,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五大传统产业之一,持续推进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动旅游业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在茶园集中区域配套建设了一批旅游设施,推出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楼、主题酒店、主题文化公园等,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良性循环,以养生、休闲、体验为主题的茶旅游已经成为山地贵州颇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中心主任张琦经常去贵州调研扶贫。在他看来,贵州茶产业扶贫近年来成效显著。“山区适合种茶叶,适应性比较强,种茶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也都有益。”4月21日 ,张琦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茶业是一个适合山区发展的产业,而贵州充分把握了这一特点。

  调研中发现,贵州一些地方将茶产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对于壮大产业和帮助群众脱贫非常有益。“玉屏县就是如此,深度开发资源,将茶业与旅游对接起来。”他认为,以前贵州是交通不便,现在交通方便了,适合搞旅游,而成片的茶园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葫芦乡伏城村是河北省纪委监察厅的帮扶村。

  几年前,驻村工作队发现当地井水口感不错,后经检测发现水呈弱碱性,且地下水经国土资源部专家论证储藏量丰富。在河北省纪委监察厅的联络下,河北唐山企业家齐双安投资广宗县,钻井510米,经营弱碱性矿泉水。

  项目总投资为1.5亿元,项目一期建设目前完成投入资金8000万元,安排当地群众就业100多人。

  公司同时结合广宗农作物类型丰产特点,预投入绿色果蔬浓缩汁生产线。充分发挥当地农产品优势,使普通大众果蔬农产品走入高端市场,提高产业附加值。

  在张琦看来,贫困地区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而产业要发展,需有龙头企业的带动。

  问题反思

  “产业扶贫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反思。”作为长期关注扶贫的学者,张琦在充分肯定产业扶贫的成效时也指出了问题。

  在他看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是否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特色;二是产业扶贫是否真正对贫困户有效。

  “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是跟风,没有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最后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富民产业反而变成了累赘。”张琦表示,比如前些年中药材市场行情好,很多地方种植,结果现在供大于求。

  对此,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林嘉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国宝持类似观点。

  “产业开发一定要看准,不能说上就上,一定要有特色,千篇一律就没意义了。”林嘉騋不忘提醒一些地方政府。“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下一阶段的扶贫,尤其是产业开发扶贫。”

  吴国宝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地区产业化扶贫失败,其原因或者是产业发展失败,使投入的资金付诸东流;或者是虽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贫困者没有受益或很少受益;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省、市一级对项目审批不够严谨,主要以纸面申请书作为基础,实地调查不够;产业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倾向;部分产业化扶贫项目设计中对市场调查和研究不够;一些地区将产业化扶贫仅仅当作套取国家扶持资金的方式。

  要解决问题,他认为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创新:第一,加强对产业化扶贫项目申请的审批,让省、市承担审查不严的责任;第二,在项目和资金分配中,尽量减少和避免地区平衡的做法,尽可能做到产业发展项目风险高的、贫困人口参与和受益机制不清楚、不合理的项目,不予立项支持。

  注重益贫性

  如何让产业扶贫成效更加明显?张琦的答案是需强调益贫性。“有些产业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但不一定利于解决贫困,这时作为地方政府就得考量。”

  事实上,益贫性近年在扶贫领域被频频提及,这也是近年来提倡的精准扶贫要义所在。

  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表示,产业扶贫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发展中贫困对象被边缘化,真正的贫困户并没有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有些地方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种种误区,以为搞产业发展就等于在搞产业扶贫。”王志群认为,这样的误区直接导致扶贫专项资金流向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流向了这些能人,而真正的贫困农户在产业开发中被边缘化。

  在王志群看来,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它是以产业作基础,以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为目的的专项扶贫,必须要理顺贫困户和企业的关系,建立两者的利益联系机制,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在实践中,湖南探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同时,湖南省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而其中的70%以上用于贫困人口的生产发展。同时,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组织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在资金安排、贷款贴息、产业化服务、税收等方面也给予政策支持。

  在张琦看来,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益贫性越来越被关注,扶贫的有效性自然也将提高,但扶贫还存在瓶颈,那就是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非常关键,产业扶贫如果调动不了农民的积极性,效果显然大打折扣。”张琦表示,要调动贫困地区农民积极性首先需从观念上入手。

(责编:程瑶(实习)、申亚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