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论文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近就业

发布时间: 2021-07-05  浏览次数:

01

夯实强县富民基石 搭建改善民生通道

 

记者: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有哪些意义?

 

张琦: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基础经济单元细胞活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当前阶段,谈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两项重要战略转变:一是国家提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目的是将发展的重点从外部循环转移到国内循环。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要更依赖于自身的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二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效推动县域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衔接,是我国新发展阶段下的全新命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搭建强县和富民的紧密桥梁。“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由此可见,在此轮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更加关注农民在发展进程中共享成果的参与度,搭建了结合改革和发展成果、贯通城镇和乡村联系、统一强县和富民的重要基石。这势必会为农民就地就近享有产业增值收益创造有利条件。此外,从我国部分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拉动地方就业,还能够提升地方的医疗、教育和服务水平,为民生发展创造多维的改善通道。

 

记者: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难点?

 

张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县域发展始终存在着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等短板。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基础条件差。欠发达的县域往往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自然资源禀赋较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配套不全。即便是发达地区的县域,相较于更发达的城市地区,其基础条件也较为薄弱。第二,县域人才稀缺,县级公共服务水平往往较低,教育、医疗条件比不上城市,难以吸引及留住人才安家落户。第三,基础设施滞后、营商环境落后,一些配套设施也不完善,难以吸引高质量的企业和人才。第四,就业需求和供给不匹配。一方面,农民工更倾向于流动到高收入的地区就业;另一方面,当地劳动力技能水平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第五,大多县域缺乏主导产业,脱离地方实际扶持便不具备竞争力。一些地方则是依托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农产品加工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最后,各县多是各自为战,缺少优势互补、耦合发展的战略思路。各县往往各自制定发展规划,区域内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恶性竞争,不利于实现共赢发展目标。

 

02

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支持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记者:如何看待发展县域经济与促进就业的关系?

 

张琦:发展县域经济应当与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比较优势,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尤其是积极发展与地方特色农业、乡村富民产业、商贸流通业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也可以积极发展工业。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巨大,若能够充分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人员的结构性特征,设计更多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则能够更好地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就地获取稳定的就业机会,同时对促进就业、拉动需求发挥积极作用。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福祉视角看,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是一条可取路径。以往农村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造成了包括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留守或空巢老人缺乏照料等社会问题。而就地就近就业则能够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另外,农村发展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严重流失和“人才断层”,大量壮年劳动力外出,留守在家的大多都是老、妇、幼、弱群体。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技术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提倡就地就业不仅迎合了农村居民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记者:您认为人社部门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为县域农村居民提供较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县域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张琦:对于在地方投资优势产业的企业,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信贷担保政策。地方人社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关优势,鼓励国有企业、帮扶民营企业投资生产相关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应当不定期进行表彰。从劳动力职业素养提升方面,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和用工需求,落实普惠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破解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偏低和技能错位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加速将农民工培养成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产业工人,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03

完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加大返乡创业就业

政策支持

 

记者:如何更好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农民等群体返乡入乡就业创业?

 

张琦: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农民工是两类群体,特征有所差异,引导其返乡入乡就业创业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往往结合了专业和求职偏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调研后做出的选择,他们大多青睐体制内单位以及薪资较高的省份,经济薄弱省份、中小企业及乡镇依然缺乏人才。因此,地方政府应当与各大高校保持联系,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返乡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需要熟悉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意愿,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吸引人才返乡入乡的有关优惠政策,做好人才返乡后的生活保障,并且建立完善能留住优秀人才的长效机制。对于返乡入乡创业大学生而言,当地有关部门应当不定期邀请专家、当地知名企业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同时,要健全地方财政、金融对于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加强对返乡入乡创业大学生的帮扶力度。对于外出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农民工流动半径正在进一步缩小,流动性逐步减弱,主动返乡就业的农民工不断增多。据调查,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政策支持尤为重要。但与大学生不同的是,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大多对于政府有关优惠政策缺少了解。为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地方政府应当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的相关培训,帮助农民工发现或向其提供符合自身条件的创业机会,鼓励有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已返乡创业的人群,可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强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或以孵化器的形式为创业人员提供一定比例的初创资金。对创业失败的人员,应当通过保险的手段降低其损失。对于创业企业应当实行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对于依托县域优势产业创业的人员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此外,应当为创业农民工提供优质的软硬件条件和营商环境,鼓励创业企业相互协作,并经常对典型创业企业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创业企业的生存状况及其需求并及时给予帮扶。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1年6月26日)

记者:袁梦洁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