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论文
张琦主任在瞭望杂志发表《完善扶贫脱贫新机制》

发布时间: 2016-04-29  浏览次数:

 作者:文/张琦 来源: 2015-09-12

“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自2010年制定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扶贫脱贫主战场,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到新阶段。主要表现在14个连片特困地区减贫效果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幅快于全国平均增幅,片区GDP增幅均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更主要的是这种以精准扶贫为标志的扶贫开发,加快了扶贫脱贫的推进进程。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完善扶贫开发治理能力体系和提升扶贫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到“十三五”期末,将是从消除绝对贫困向消除减缓相对贫困转变的重要转折点,是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制定的目标的攻坚期和决战期。
  
扶贫新机制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完善我国扶贫脱贫新机制总体目标是,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结合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机制、内源发展机制、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社会扶贫机制基本完善正常运转,国家扶贫开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扶贫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即扶贫脱贫的基础能力、扶贫脱贫治理的社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脱贫能力提升。
  
  “十三五”时期,完善我国扶贫脱贫新机制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大扶贫开发格局要求,以积极推进扶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构建扶贫脱贫新机制。主要包括:完善和推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积极探索贫困县退出机制,提高扶贫脱贫效果的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社会扶贫机制,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积极金融扶贫机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内源扶贫机制和主题参与机制,从而形成内源发展机制和外源拉动机制的扶贫脱贫机制体系。
  
  在积极推进“十三五”扶贫脱贫机制过程中,要努力解决好以下重大问题,即绿色减贫成为未来扶贫脱贫战略新理念,更加注重扶贫脱贫机制中的民族问题和特殊群体的扶贫脱贫问题,还要关注城市贫困问题。
  
目标实现基本路径
  
  其一,促进和催生内源发展机制,提升扶贫脱贫的造血能力是根本。
  
  内源发展机制是内源自我动力机制和内源推动机制的有机统一,是扶贫脱贫动力源泉的内在力量。内源自我动力机制主要来自自我的内在源动力,主要包括内源机制和主体参与机制,是扶贫脱贫自我内源源动力。
  
  主体参与机制和内源扶贫机制是“十三五”时期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升贫困群体自身参与能力和自救能力,才能不断加快扶贫脱贫机制改革完善,成为新时期扶贫脱贫攻坚的内生助力。
  
  一是主体参与机制。通过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各种完善项目,在提高项目质量的同时,可以达到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转变。不仅能提高外界项目和资源对贫困县内部实际情况的适应性,还能提高贫困人群对外部资源和机会的把握能力。主体参与,一方面要利益主体有意愿参与,另一方面要有便利的渠道参与。
  
  二是内源机制。微观内源扶贫脱贫机制是指为了激发贫困内部源动力而建立的多元动力机制,这种动力主要是三方面推动力,一是构建内部管理约束及激励机制,主要通过扶贫脱贫考核机制和方式转变来实现,二是构建扶贫脱贫效率提升机制,主要是通过精准扶贫来实现,三是扶贫脱贫治理方式完善推动机制,主要是通过驻村帮扶来实现。可以看出,贫困县考核退出机制,精准扶贫机制和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三大内源推动机制是扶贫脱贫机制完善的重要保障。
  
  其二,强化外源拉动机制是提升新时期我国扶贫脱贫能力的关键。
  
  扶贫开发治理的外源拉动机制主要由国家宏观财政政策拉动机制、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服务拉动机制、多元合作拉动机制构成和片区的区域发展带动,即形成财政拉动力、金融拉动力、市场拉动力和区域综合拉动力。
  
  外源拉动机制完善则较多的是通过外部宏观经济政策和多方合作改善内部治理环境,实现内外联动,共同促进国家扶贫开发攻坚顺利推进。主要包括: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机制、社会扶贫机制、金融扶贫机制和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脱贫机制完善的宏观战略重点,也是其机制完善的外源推动机制。□(作者为“十三五”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