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减贫信息  >>   国内减贫信息
中外减贫信息2014年第17期(中文版)

发布时间: 2014-08-07  浏览次数:

 


中外减贫信息摘要

2014年第 17期
(2014年07月21日-07月30日)

1.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发起了一项“蓝色增长倡议”,帮助各国制定和实行蓝色经济和增长议程。 蓝色增长强调进一步利用海洋和海岸的潜力,推动政策制定、投资和创新,从而支持粮食安全、减贫和水生资源可持续管理有关的活动。
信息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014-07-24

2. 世界银行与黎巴嫩比布鲁斯银行签署优惠贷款协定。根据该协定,世界银行将向比布鲁斯银行提供4500万欧元的长期低息贷款,用于资助黎巴嫩中小企业实施经济发展项目,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减贫,促进经济发展。
信息来源:驻黎巴嫩经商参处 2014-07-25

3. 欧盟将在2014至2017年期间向秘鲁提供9800万欧元,用以推动可持续、合法的经济活动从而消除古柯种植地区的贫困。据悉,上述资金中的6600万欧元主要用于秘鲁农产品出口以及实施多边贸易协定以达到贫困人口增收目的。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14-07-22

4. 尼泊尔政府将与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IFAD)联手实施耗资3760万美元的“提高山区农民适应力”项目。在未来6年中,IFAD将为该项目实施提供两笔资金,其中1000万美元用于绩效评估系统,另外1500万美元用于扶持贫穷地区农民适应气候变化专项资金;尼泊尔政府将出资660万美元;其余捐赠资金600万美元。
信息来源:驻尼泊尔经商参处 2014-07-21

5. 尼日尔政府与世界银行签署两项资金协议,分别用于教育发展支持计划和“坎大吉大坝”项目的实施。据悉,两项协议总金额1.392亿美元。其中,8420万美元用于教育发展支持计划的实施,计划为期4年,旨在提高尼日尔基础教育普及率。其余5500万美元投入“坎大吉大坝”项目,主要用于尼日尔盆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资源开发项目第二阶段工程的实施。
信息来源:驻尼日尔经商参处 2014-07-23

6.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青海考察调研牧区发展和扶贫工作时指出,要创新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汪洋副总理强调,要认真抓好中央扶贫政策的落实,加快贫困户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4-07-26

7.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上指出,减少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对所有贫困村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是今年扶贫工作必须完成的三项重点任务。刘永富主任强调,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采取“特惠”措施,真正做到对困难群众的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14-07-21

8. 中央财政下拨310亿元补助资金,由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统筹用于支持改善薄弱学校基本教学和生活条件。与2013年相比,资金投入力度增长近50%。根据财政部要求,各地在安排专项资金时,优先解决最贫困地区、最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问题。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14-07-25
【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加快构建中国社会扶贫大格局
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5号文件),明确要求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2014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制定《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如何贯彻落实25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扶贫开发进行前瞻性研究和探索。
一、社会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大扶贫开发格局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消除贫困,不仅是贫困地区政府和扶贫部门职责,也是整个国家的共同责任和义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创新社会扶贫创造了条件和基础。一方面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了经济基础和资金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追求也为社会扶贫奠定了价值基础。与此同时,人类发展文明和追求进步也为社会扶贫形成了现代人类文明基础。而现代科学技术和开放发达的市场,也为社会扶贫奠定了优越的市场条件。无论是发达还是落后,是现代还是传统,扶贫济困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社会扶贫是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要求,更是全民的共识。
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特殊作用
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扶贫开发是成功的,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扶贫体系,即六个方面:其一是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社会扶贫方式之一。尽管有人认为这是政府职能延伸,但也是社会扶贫的一部分。其二是武警及军队扶贫。其三是东西部的扶贫协作,同样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在过去20年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其四是社会企业和事业机构的扶贫,这是国际上共有的社会扶贫方式。其五是社会组织包括各类的民间组织及各种类型组织参与的扶贫。其六是个人参与的扶贫。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扶贫体系具有其特殊性。前三种均为国家政府参与的扶贫形式,实践证明,这三种扶贫方式效果是明显的,更具有政府主导属性和优势,未来重点工作主要体现在加强有效性和针对性。而对于提升社会和市场的扶贫力量,包括私营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参与及居民个人的扶贫参与,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和体系。因此,如何建立社会扶贫体系,尤其是理顺、协调国家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关系,构建体制机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扶贫体系是否有效。
三、全面构建新时期我国社会扶贫新机制
创新社会扶贫机制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大扶贫开发格局更是全民共识。但是社会如何参与扶贫开发,如何形成一支新力量,如何在整个社会构建当中发挥它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涉及到很多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即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调动社会创造力,通过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创造脱贫环境,通过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扶贫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因此,制定一个社会约束机制,建立共同负责、共同参与的制度和机制,成为当务之急。以下问题将是我国社会扶贫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问题:
其一,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构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扶贫理论体系。即从理论上建立社会扶贫基础,从而来指导中国社会扶贫的实践。
其二,如何从国际实践上总结国外社会扶贫的经验和对中国启示和借鉴作用。为此就需要对国际上的社会扶贫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国际基本经验体系化;对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不同类型的社会扶贫案例立体化;对国际经验案例的启示和政策建议要突出其规律性、国际性及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指导中国社会扶贫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对社会组织NGO和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扶贫的方式、制度和方法的研究。
其三,对构建中国社会扶贫机制研究则是核心和重点。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大扶贫的格局关键是要研究构建社会扶贫有效机制,因此,就需要研究以下问题:第一,社会扶贫的定位包括扶贫职能、作用和地位;第二,明确社会扶贫的主体关系、社会扶贫行动方式、社会扶贫的行动领域和社会扶贫组织格局;第三,研究社会扶贫方向和规范化运作运行模式;第四、重点研究社会扶贫的动员机制、参与机制、资源资金等整合机制、社会扶贫的协调机制、社会扶贫的管理约束和激励机制以及社会扶贫的考评机制。
总而言之,社会扶贫大格局的形成,将会加快中国扶贫开发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承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