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减贫信息  >>   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2016年4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努力探索文化产业扶贫脱贫新路径,助推2020年如期脱贫

发布时间: 2016-06-13  浏览次数:

           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模式在30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而产业化扶贫的关键就是实现了减贫效果可持续性以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计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了从扶贫脱贫到小康的跨越。但在新形势下,产业扶贫也面临着新挑战和创造新发展的新要求,即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等。因此,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扶贫脱贫中将发挥特殊且重要的作用,努力探索文化产业的扶贫脱贫新路径,必将成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选择。

     一、文化产业是扶贫脱贫重要途径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路径,作为很多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来讲,如何把握当今文化体制改革契机,迅速提升文化产业主体及集群的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推动文化扶贫,使其在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投资见效快、资金回收周期短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其完全可以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用文化产业带动扶贫开发,能使得扶贫由变输血造血,由短暂的帮扶为长久的支持和推动。

 我国很多老少边穷地区,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其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要能够将资源培育成文化产业,把贫困地区古老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音乐以及各个民族精神信仰和习俗、节日与典礼、语言与建筑和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相处的景况展示给世人,给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注入强大活力。在保护自然与文化的同时,能使更多的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到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中来,为农民提供重要收入来源,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为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途径。减少了人口的流失,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保护了传统手工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因此,梳理和挖掘可供作为扶贫项目的文化产业资源类型,探索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的扶贫项目发展方向,提出实施乡村文化产业扶贫项目的战略措施,制定文化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把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变成财富,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把独特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品牌推向市场,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找到一条新的致富方式,是目前文化资源丰富却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二、文化产业扶贫的潜力巨大,需要努力挖掘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而对于贫困人群而言,物质基础恰恰是他们所欠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化产业虽然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对贫困人群带来的价值和效益却很少的重要原因。从目前情况看,文化产业扶贫作为一种新理念可能会有一定市场,但文化资源价值尤其是用于扶贫脱贫效应看,却很少。但从未来发展看,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改善和文化资源不断开发和挖掘,文化产业扶贫的潜力是很大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文化产业扶贫的难度也是很大的。首先,贫困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要转变成产业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化发展起来了,是否能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也同样很艰难。另外文化产业扶贫脱贫的方式是否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也会影响文化产业扶贫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文化产业扶贫前景广阔,但是也面临着很多挑战。第一,发现挖掘和培育贫困地区文化元素并将其培育成产业,推向市场并获得回报,是文化产业扶贫的关键因素。只有走向市场,文化扶贫最终目的才能达到,积极鼓励引导农村贫困地区在市场中进行摸索,才能让贫困农民自食其力,最终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条件,将文化扶贫产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将文化扶贫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并获得效益。第二,要建立国家扶贫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机制。第三,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文化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第四,构建文化产业与扶贫开发主体利益协调机制。要在历史资源、民族文化、自然遗产、生态等文化要素主体间界定好产权和利益机制,避免和减少利益主体多元化产生的矛盾。第五,要将文化产业扶贫纳入到国家地方“十三五”规划中,合理规划文化产业扶贫规模、区域分布、建设重点、重点工程和政策保障措施。

总而言之,文化产业扶贫是扶贫脱贫的有效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脱贫的重要形式,在推进2020年实现如期脱贫目标任务中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