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院要闻
“第十次中国扶贫理论及政策前沿问题论坛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消费扶贫标准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18-10-21  浏览次数:

  

为积极配合2018年第5个中国国家扶贫日暨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开展,2018年10月19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及碧桂园集团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第十次中国扶贫理论及政策前沿问题论坛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消费扶贫标准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本次论坛重点关注如何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战略,旨在凝聚脱贫攻坚社会合力,推进关于教育、消费扶贫标准相关研究工作,完善标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论坛现场

论坛邀请来自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及碧桂园集团等在内的三十多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参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发表会议致辞,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关成华进行会议背景介绍,我院院长张琦教授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标准的研究情况进行发言。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发表会议致辞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关成华进行会议背景介绍

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教授介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标准研究情况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发表会议致辞中提到,打赢新一轮脱贫攻坚战需要重点聚焦三个方面:聚焦重点地区、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聚焦国家扶贫和脱贫标准。他指出,要确保靶心不变、焦点不散,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脱贫攻坚。他强调,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贫困区绿色发展问题,加大动员社会的力度,整合全社会的扶贫资源,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作为参与教育扶贫、消费扶贫标准研究的企业代表,绿色产业平台会员单位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重点介绍碧桂园的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她表示,碧桂园目前重点围绕“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理念,探索出以“党建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为核心的六大精准扶贫创新模式。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建档立卡数据库、产业资源库、动态就业岗位库和人才智库的扶贫“四库”,积极发挥企业优势,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静介绍碧桂园的扶贫工作

随后,我院院长张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赵乃宝分别就各自团队在教育扶贫及消费扶贫标准的研究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张琦院长在发言中表示,教育扶贫作为扶智扶志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对于提升脱贫质量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对教育扶贫标准进行研究。他指出,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把握“创新性提炼、规范统一、系统完备、科学适用”这四项原则,重点考量项目主体的选择、帮扶对象的选择及项目的实施、监管及评估等扶贫工作的多个环节表现,通过定性和定量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期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标准总体管理规定。

赵乃宝副教授指出消费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各地已存在初步探索,并形成较为完整的消费扶贫模式,但仍存在消费扶贫开展的范围有限、供给和需求两侧匹配失衡、益贫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亟需制定消费扶贫标准,规范消费扶贫各个环节、放大消费扶贫的益贫效果,最大程度助推脱贫攻坚。他提到,对于消费扶贫标准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在鼓励贫困群体积极参与劳动产出的同时,建立以“备案管理系统、标识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全产业链内保障帮扶对象的收益和劳动成果。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赵乃宝介绍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标准研究情况

最后,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参与精准扶贫建设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李兴州教授表示,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有着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应当支持、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同时也应当设置一定的门槛和规范。对于教育扶贫标准的研究而言,要保证标准的客观性、可行性、可测量性。明日之星教育扶贫基金会张明勇会长表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还有助于将各类大小不一的力量汇总在一起,综合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的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同时制定相关扶贫标准,有助于完善扶贫工作的评估监督机制,深化扶贫效果。四川省科协办公室方格主任指出,消费扶贫工作应该覆盖前后端全产业链流程,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帮扶对象的培训力度,提高前端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设置完善的后端监管和反馈机制,保障后期帮扶对象的应有收益。四川省科协咨询中心任代祥主任提到,目前扶贫攻坚最大的难题是技术问题,因此需要引入高端的智力支持,为帮扶对象提供更多技术方面的培训,解决贫困区人才不足的问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财务总监郭建军表示,对于企业参与扶贫工作而言,首先需要把握企业的主产业和扶贫产业能够有效结合,同时处理好企业帮扶的过程中的因地制宜问题,最后应当将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要明确社会力量与政府参与扶贫的职责,避免重复工作。国家开放大学单从凯教授提出,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应当给予信息和知识上的贫穷更多的关注,需要加大对于数字技术的利用,推动运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环境来消除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同时对于扶贫标准的研究要明确能力范围,避免扶贫工作的标签化、僵硬化。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单德朋副主任表示,在针对扶贫标准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更多地站在需求层面来考量。对于扶贫工作的评估标准也要在保持数量的同时兼顾质量水准。

推进精准扶贫,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积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致力扶贫脱贫重大理论及政策研究,建设开放共享的政策研究机构。自成立以来,我院已成功组织并举办了九次“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及政策前沿论坛”,曾获得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民日报社指导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中国扶贫·社会责任奖”荣誉称号,是我国扶贫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之一。此次举办第十次前沿论坛,着眼于教育、消费扶贫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旨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战略的积极性,完善社会主体参与的规范性,凝聚脱贫攻坚社会合力,坚持以大扶贫格局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十次中国扶贫理论及政策前沿问题论坛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消费扶贫标准研讨会”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