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论文
关于壮大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 2020-03-15  浏览次数:

关于壮大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2019年8月2日《人民日报国家治理周刊》张琦 冯丹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具体要求。对于贫困地区和刚刚脱贫地区而言,集体经济是保障贫困地区顺利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坚实抓手,也是贫困地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未来贫困地区想要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村集体经济是保障贫困地区稳定可持续性脱贫的重要基础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村级集体经济水平以及乡村治理能力。一方面,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信息接收渠道闭塞,村集体的壮大发展增强了村级整体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使贫困人口获益。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由于自身或客观条件受限,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政府和村集体为其提供产业选择、资金保障、技术培训以及市场衔接等方面的帮助。这种情况下,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而言,显得至关重要。近些年很多贫困地区依靠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劳动力转移等方式实现脱贫,其中村集体经济所做的贡献不可忽视。

村集体经济是激发贫困地区内生活力的重要因素

内生活力是真正体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有效因素,更是决定一个地区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集体经济恰恰能够把贫困地区的内生活力调动出来,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势首先在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很多贫困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大,经济价值高,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够对当地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整合规划,并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同时,集体经济的优势还在于对当地群众的有效组织,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聚集农村人员力量,增强村民凝聚力,提升综合发展能力。

村集体经济是贫困地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贫困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首先,乡村振兴中“治理有效”是抓手,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组织,具有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集体经济组织的构建和完善是贫困地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通道”。其次,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而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带动,不论特色产业、品牌产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还是休闲农业产业,都需要村集体经济在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监管等环节进行把控和保障。另外,生态建设以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需要一个坚强持久的组织为其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便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因此,只有村集体经济的介入,才能将贫困人口与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地衔接在一起。

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对于贫困地区脱贫及发展而言,村集体经济一直是当地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村集体经济存在较严重的区域不均衡问题。除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不均衡外,贫困地区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城镇周围地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地区,有旅游、生态等开发资源的贫困地区的村集体经济也普遍发展较快,领导班子素质高的村庄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较快。可见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内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敏感度较高,目前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机制,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

第二,农村空心化、空壳化,人才资源严重流失,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贫困地区发展滞后,人才流失严重,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力量薄弱的难题。贫困地区长期受经济、社会、信息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到沿海城市或者更发达的地区,导致贫困村人才短缺,严重影响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村有务工经历者在在籍人口中占比34%;22—50岁务工人口在有务工经历者中占比56.7%,说明贫困地区主要劳动力离村外出务工现象较为严重。贫困地区主要核心劳动力的流失给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同时吸引当地人才返乡。

第三,村集体经济结构单一,增收能力不强,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很多村虽然按照“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达标”的要求完成了脱贫任务,但都是通过土地出租等硬性手段实现的,收入形式单一,完成质量不高,且长效性不强。虽然近年来很多地区总结了“龙头带动”模式、“企地联营”模式、“扶贫车间”模式等一系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但是很多模式在贫困地区就像被“捆住手脚”一样无法施展。有的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农产品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弱;有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发展空间受限,与经营主体连结机制不完善。种种原因造成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并未真正形成,增收机制还待完善。

第四,村集体经济组织机制不完善,成员权益保障缺失。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村集体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从基层来看,基层干部关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观念仍旧较为滞后,政策落实效率低,缺少发展后劲。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配套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导致领导班子积极性不高,对贫困人口的带动能力凸显不出来。此外,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村集体资产缺乏法律体系下的使用和监管,村集体组织成员的有效权益保障力度不够,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进一步壮大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贫困地区和刚刚脱贫地区来说,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进一步壮大和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也是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制定鼓励能人返乡创业政策,提升村集体经济的人才资源储备

实践证明,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尤其需要本地能人的带动和农民集体归属感、凝聚力的重塑。贫困地区能人返乡既要在量上下功夫,也要在质上把好关。不仅要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能人返乡,同时也要思考能人返乡后真正带动当地发展的好路子。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将人力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资本。一方面,加大政府对能人返乡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运用资金补贴、政策扶持、金融支撑等多重手段,为其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各类乡村优秀人员返乡创业。另一方面,探索乡村能人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合作模式,找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乡村能人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队伍中,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力量;也可以探索乡村能人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的创新模式,通过产业合作等方式加快能人与村集体经济组织间的收益共享。

扩大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渠道,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水平

很多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发展受限,造成多数村集体资源积累少,渠道单一。因此需要进一步夯实贫困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力量。首先,拓展渠道,由原来出租土地等较为单一的方式横向延伸,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深度发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村级产业,因地制宜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纵向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打造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价值。其次,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融合,有效挖掘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价值,结合乡村自然风光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项目,提升经济效益。有效盘活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通过转让、租赁等办法提升基本农村集体资产质量与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革命文化等内在资源,通过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相融合,使得内在资源外在转化,拓展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渠道。最后,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质量,提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解决贫困地区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问题。完善产业主体培育,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缩小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在信息、技术、观念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遇和产业发展渠道。构建完善的产业扶贫带动机制。对“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进行规范化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贫困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与扶贫脱贫机制的联结程度,使农业产业发展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推进贫困地区集体经济政策的公平化、制度化、常态化

首先,继续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目前,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以及部分偏远地区,未来应继续加强贫困地区的路、电、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环境和村容治理。其次,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建设,尤其是公共教育方面,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台账的建立,保障各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普及高中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培训,在深度贫困地区创办中等职业学校,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依靠东西协作带动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对深度贫困地区子女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要给予重点扶持。加强对偏远或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文化、技能培训;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建设,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引进、培训和补助力度。再次,进一步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扩大村级卫生室覆盖率,全面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村级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三级医院与深度贫困地区对口帮扶效率,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并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对产妇、孕妇以及新生儿的救治条件和水平。最后,增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扩大文化广场、戏台、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建设;同时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的公益性演出频率,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机制

从乡村治理层面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机制是任何地区都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重要环节,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更是如此。对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结构。强化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的协调和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农村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核心作用;加快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组织原则、经营体制、产权制度、管理结构、利益分配等重大原则问题进行制度规范;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土地、金融、社保等方面的综合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村集体工作队伍力量,对贫困地区和部分刚脱贫地区,继续实施驻村干部的帮扶协调作用,帮助村集体工作顺利过渡;继续通过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等区域性政策,夯实贫困地区村集体组织;提升贫困村干部发展意识,适当组织地区间的考察交流,开拓村干部的创新发展思维。二是进一步规范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加强对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机制、财务预决算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实行民主理财,坚持和完善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开帐目,接受群众监督,形成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