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5日《中国经济时报》张琦 孔梅)
在2020 年前的这段时期内,丝毫不能有所懈怠,未脱贫县要坚决保质保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已脱贫县要巩固提升脱贫的质量,防止返贫,促进减贫的可持续性。此外,要因地制宜,分类分地区有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未来一年多的时间是脱贫攻坚战役最后的冲刺阶段,能否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不仅关乎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乃至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能否实现,也关乎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在2020 年前的这段时期内,丝毫不能有所懈怠,未脱贫县要坚决保质保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已脱贫县要巩固提升脱贫的质量,防止返贫,促进减贫的可持续性。此外,要因地制宜,分类分地区有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未脱贫县:坚守底线,确保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2020年前,贫困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应心无旁骛地抓脱贫攻坚,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即使是搞乡村振兴,也应当以脱贫攻坚统揽乡村振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靶心不变,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脱贫攻坚,目标不能变,靶心不能散。无论贫困地区还是非贫困地区,剩下一年半的脱贫攻坚,紧盯“两个确保”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减少贫困存量,实现既定目标。尚未摘帽的贫困县,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保持工作重心不偏移。已经摘帽的县,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通过持续努力降低贫困发生率,消除贫困人口,实现“不留锅底”。
2.补齐短板,做好脱贫攻坚的自省自查。
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脱贫地区的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但是,精准扶贫是在短时间内在高度政治和经济动员基础上实现的,有些措施可能临时看是有效的,长远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在减贫的同时也应当全面开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全覆盖排查,对已脱贫人口以及相关政策效果全面进行“回头看”,精准掌握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对问题实行台账化管理,“靶向治疗”。
3.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最不托底的地方。因此,未来要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继续坚持精准施策,促进扶贫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进一步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激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和参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已脱贫县:防范返贫,促进脱贫攻坚成效的可持续性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处理好脱贫数量与脱贫质量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保证现有贫困人口脱贫,而且要提高脱贫质量,促进减贫的可持续性。从户、村和区域层面,提升脱贫能力,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
1.户层面: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不应只关注当年贫困户是否达到脱贫标准要求,而要在永久脱贫上下功夫,建立起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贫困家庭返贫。第一,通过就业手段,解决脱贫质量不高的问题。受区域条件制约,一些民族地区、西部山区存在较大面积的脱贫质量不高问题。对于此类地区和人群,应当从解决长期稳定就业着手,通过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有组织的劳务转移,实现长期、持续、稳定脱贫。第二,注重防范风险,防止因市场波动等因素导致的返贫。近几年,贫困地区少数贫困村盲目跟风,缺少差异性思维,造成产业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产量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目前需要对高度同质化扶贫产业的市场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产业扶贫向差异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2.村级层面:强基固本,拓展收入来源。
为防止返贫,村一级需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提升村级单元的发展能力。第一,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目前,部分村庄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未来应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农村路、电、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环境和村容治理。第二,拓展村集体收入来源。村庄普遍存在来源单一、难以持续等问题,亟待拓展收入来源。应当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发展村级产业,在提高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第三,提升村级单元的发展能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村级治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强化党建与扶贫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农村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充分转变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3.区域层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可持续脱贫。
从区域层面来看,防止返贫需要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尤其是对贫困地区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精准扶贫以来,大量的资源、人力、精力都瞄准在村、户、人的层面,相比到村到户的支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较少。贫困地区中小微企业能够获得的支持大多是税费减免、用地政策优惠,这些政策对企业发展帮助有限。长期以来存在的融资难、发展难问题还是很难解决,扶贫小额信贷“户贷企用”叫停之后,贫困地区中小微企业基本再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这类企业的支持,通过发展区域经济,带动贫困户可持续增收。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旅游休闲等区域层面的产业,引导贫困户参与,实现可持续脱贫。
提前谋划,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未来一段时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特殊时期,在做好脱贫攻坚的同时,2020 年之前还要为乡村振兴做好思想观念、规划目标、政策举措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1.坚持“精准”,牢牢把握衔接的原则和前提。
脱贫攻坚的成效证明了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性,在衔接过程中,要将“精准”原则贯穿贫
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为指导,科学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不同阶段“三农”问题重大战略的统一关系,继承“精准”理念,坚持精准衔接、分类施策,把脱贫攻坚的工作经验和帮扶资源转到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观念衔接,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
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是从被动式的政府扶持转为主动自愿式的自发运动。在这个过程
中,一是厘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异同。明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特点和时段特征,从战略和思想高度统筹两者的推进,注重将乡村振兴的理念融入进脱贫攻坚中,促进脱贫攻坚从精准到共享、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和提质增效,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二是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主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早日过上富裕生活。
3.规划衔接,制定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如何良好地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的就是明确化、清晰化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短期过渡计划,在整个大的乡村振兴战略安排下,制定短期的(2—3 年)当地发展计划,为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之间形成过渡。一是因地制宜,分地区推进。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地区、村庄,各地方各部门应加强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二是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发掘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在有条件、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地方树立一批率先推进的典型,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4.政策衔接,构建乡村振兴的具体抓手。
政策衔接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的转变。一是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对现有的扶贫政策进行评估梳理。适应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形势转变,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的转变。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成常态化支持政策,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同时,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三是促进短期性政策向长效性、持续性政策的转变。着力促进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实现农户与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有效对接,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