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论文
扶贫成就展现大国担当

发布时间: 2020-03-15  浏览次数:

扶贫成就展现大国担当

 

(2019年1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张琦  薛亚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不仅能够实现且必将高质量实现。这是我国发展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时刻;是从一个基本温饱解决不了的国家发展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并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史。

 

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资料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了1.7%,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的9899万下降到1660万。预计到2019年底,我国将会有95%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0%的贫困县全部摘帽。预计2020年,剩余的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也将按时实现全部脱贫。脱贫规模和区域目标任务将高质量完成。

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7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10%,高于同期全国农村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从2012年的62.2%增至2018年的71%,预计2020年将超过75%以上。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9.3%,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我国的脱贫不仅是提升收入能力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即千方百计地减低和消除致贫因素。同时,努力消除城乡二元隔离的制度性障碍,使贫困人口同样享受改革带来的成果,这才是实现高质量高水平脱贫的根本。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通宽带成为自然村“标配”,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超八成,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达50%。公共服务方面,贫困地区接近90%的农户所在自然村拥有幼儿园、小学,93.2%的自然村有卫生站,78.9%的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重达90.7%,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达92.4%,均比2012年大幅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和逐渐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可能。

 

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实际上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贫困治理上的成功实践和体现,主要体现在精准扶贫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的形成,及其成功实践。

责任体系主要体现在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中西部22个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贫困县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与此同时,强化了东部省份和中央各单位脱贫攻坚责任。

政策体系是贫困治理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着力构建适应精准扶贫需要、强力支撑的政策体系。

投入体系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资金强力保障。我国自2013年以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规模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1200亿元,比2018年增加200亿元,比2017年增加400亿元,加上地方财政资金以及最近几年我国的银行金融支持资金、资本市场的支持资金、小额信贷资金和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资金,是历史上用于扶贫脱贫资金保障最多的时期。

社会动员体系是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作为最具特色和最体现我国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的东西部协作、定点扶贫、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

建立脱贫攻坚监督体系是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制定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开展督查巡查、民主监督,加强纪检监察、检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和媒体等监督力量的合作,改进督查巡查办法,确保监督工作质量。

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成为增强脱贫攻坚战认可度和信任度的重要保障。我国从2016年开始,不断完善的年度成效考核、资金考核、交叉考核等第三方考核,在考核评估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科学完整成熟的指标体系。

 

中国特色扶贫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推进,不仅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还有力推动了世界减贫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与实践得到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其实践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同时,中国还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截至2015年10月,中国已累计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并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将使国际减贫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中国以本国国情为基础,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中国历史性的减贫成就不仅印证了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给那些既希望摆脱贫困,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