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学术论文
脱贫攻坚,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发布时间: 2020-08-11  浏览次数:

脱贫攻坚,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党课参考 2020-08-10 张琦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必须以更强决心、更大干劲投入到最后的脱贫决战决胜中,统筹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疫情防控与脱贫,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性与灵活性,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着力强化深度贫困地区常态化督查巡查考核,以及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脱贫攻坚战目前已进入全面收官阶段,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新冠肺炎疫情更增加了难度,使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时间更紧,需要慎终如始,毫不懈怠。我们要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大无畏的拼劲韧劲,啃下硬骨头,奋力取得全面胜利。

 

一、何为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是哪些呢?所涉对象有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未退出的2707个贫困村,以及未脱贫的551万贫困人口。从地理分布上,这最后52个贫困县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按顺时针方向具体是宁夏1个县、甘肃8个县、新疆10个县、四川7个县、云南9个县、贵州9个县和广西8个县。在未退出的2707个贫困村中,贫困人口过千和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一共有1113个村。

贫困人口中的大病重病、重残、重灾、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也是脱贫攻坚的一大“硬骨头”。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现在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员大概一年6000万人左右,预计今年人数会增加较多。”今年作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特殊背景,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来关注特殊群体,使他们得到切实保障。

 

二、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硬”在哪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5年累计减贫6600万人以上。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现在留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越是到了攻坚阶段,越是到了冲刺时期,越是需要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越是需要我们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其“硬”约束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硬”在改变自然条件强力约束很艰难

 

深度贫困地区大都位于山区,包括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及未退出贫困的2707个贫困村大都分布于高原和深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这给扶贫开发带来的困难,比平原地区要大很多倍。由于很多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是不可克服的(例如海拔高度),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需要花费的成本更高、投资更大、时间更长。

 

(二)“硬”在克服经济脆弱性约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区域经济发展落后,远离区域经济中心,难以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同时缺乏产业发展基础,且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又普遍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现代实用人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三)“硬”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束缚相当明显

 

深度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相叠加,“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减贫与减灾双重任务相叠加。

 

(四)“硬”在改变目前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状态的难度非常大

 

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资源贫乏,例如,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青藏高原缺积温,道路、危房等修缮或重建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要实现基础设施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比较大;与此同时,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和基础薄弱,公共服务基础和水平相当落后,要在短时间内改善,难度非常大。

 

(五)“硬”在贫困人群结构变化造成的困难非常大

 

在我国95%的贫困人口已经脱贫情况下,剩余551万贫困人口致贫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残疾人、因病致贫的人口、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三类人占不小比例。这部分人群基本上是不参与日常的生产活动的,对于这部分人群只能是提供社会保障。如何实现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并重,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生产、就业、物价水平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使得贫困人口尤其是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更加困难,加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全球经济放缓,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兜底保障经费投入压力增大。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由于自身原因,无法依靠自己摆脱贫困,所以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助其脱贫奔小康也是需要啃下的一个“硬骨头”。

 

(六)“硬”在防止和减少返贫的难度大

 

我国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脱贫人口返贫,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例如,因病、因残返贫,因产业经营亏损返贫,因自然灾害影响农牧业减收而返贫等等。如何让刚刚脱贫的人口不再返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一个重大难点。

 

(七)“硬”在肩负安全稳定、民族团结和脱贫多重任务

 

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在深度贫困地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地区除了要与全国一道进行扶贫开发外,还肩负着保护领土完整、域内安全稳定的国防职能,相对其他贫困地区而言,这两类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更多的现实困难,需要国家倾注更多的精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三、坚定信念,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我们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定能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开展挂牌督战,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的硬任务

 

针对2019年底剩下的未脱贫的52个贫困县,以及贫困人口超过1千人的88个村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025个村,共1113个村,国家采取了特殊性政策措施,即国务院扶贫办实施挂牌督战。2020年1月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

1.督战目的。对未摘帽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村挂牌督战,及时掌握各地进展,研判形势,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督促各地狠抓工作、责任落实,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督战的范围和重点就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要求。

2.重点督战五方面内容。一,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二,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情况,公益岗位新增就业情况,无劳动能力家庭兜底保障情况等三,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四,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情况。五,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2019年扶贫成效考核以及各地“大排查”等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3.督战方式。要贯彻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分级负责。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挂牌督战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调度挂牌的县、村脱贫攻坚进展情况,研判形势,研究部署工作。组织有关力量对挂牌的县、村开展实地督导。国务院扶贫办采取实地了解、视频调度、暗访等方式,跟踪分析各地督战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情况,及时推动解决。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开展督导,推动政策、资金倾斜聚焦,指导帮助各地解决突出问题。承担东西扶贫协作任务的相关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切实履行帮扶责任,聚焦挂牌县、村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二,各相关省区对本区域挂牌督战工作负总责,制定本区域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组织相关地州市对挂牌县进行督战,指导各县对挂牌村进行督战。每月初向国务院扶贫办报告挂牌督战工作进展情况。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帮扶,调动各方力量尽锐出战,确保挂牌县、村按期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各相关县按照省区统一部署组织对挂牌村进行督战。集中优势兵力,统筹整合资源,强化支持帮扶,确保贫困村按期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挂牌督战的要求。挂牌督战工作既要较真碰硬“督”,更要凝心聚力“战”,明确“督”是为了“战”,切忌舍本逐末,要持续保持攻坚态势,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攻坚举措,确保督战实效。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开展督战工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实地督导。相关省区要精心谋划,认真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工作力量做好本区域的督战工作。二,及时解决问题。对督战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要进行及时分析研判,需要支持的,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支持解决。需要整改的,要加大整改力度。对整改不到位、弄虚作假的,要及时开展约谈。对问题突出、工作严重滞后、影响恶劣的,要严肃问责。三,减轻基层负担。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注重实效,严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加强统筹安排,防止层层加码,对搭车督战,增加基层负担的做法要及时纠正。

5.处理好“督”“战”关系。中央和省(区、市)寓“督”于“战”,县乡村重点在“战”,坚持从严督导、督战结合,防止搭车督战、督战泛化,防止只督不战、强督弱战,切实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确保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 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深度贫地区脱贫成效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1.继续多渠道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务工就业。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来说,稳住了就业就是稳住了收入的大头。因此,企业复工复产和各类项目建设须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务工,具体要落实“五大优先”,即优先摸清需求、优先安排培训、优先组织输出、优先落实政策、优先重大项目工程和重点企业录用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并鼓励其就地就近就业。继续实行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有效对接策略,各地在点对点输出农村劳动力时重点安排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2.强化深度贫困地区多元化消费扶贫支持力度。消费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扶贫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对此,国家发改革委《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及商务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切实做好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应对工作的通知》等,联合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27个部门和单位开展针对性具体行动,持续释放消费扶贫政策红利,并通过四种模式开展消费扶贫:一是预算单位采购深度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的模式;二是由政府主导建立深度贫困地区消费扶贫交易市场和扶贫专柜;三是各类企业借助电商平台主动销售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四是发挥社会力量助力销售,同时严格监管市场主体,严肃查处消费扶贫行动中的欺诈行为和打着消费扶贫旗号敛财牟利行为,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消费扶贫健康有序发展,最大程度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贫困群众增收带来的不利影响。

 

  • 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首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是完成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更是当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其次,巩固脱贫成果是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去年在对已脱贫的9300多万人口全面排查中,还发现很多漏洞缺项等薄弱环节。根据监测,受疫情影响,只有少量已脱贫人口返贫,导致这些人返贫的还有病、灾等。今年新识别容易返贫和边缘户易致贫两类人共38万,受疫情影响,这些人群还可能进一步增加。

为了有效防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首先要开展动态监测管理,核实两类监测对象,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状况,将其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其次,继续对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开展精准帮扶,对受疫情影响致贫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要及时纳入低保、特供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政策的覆盖范围内,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通过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参加经营技能与劳动技能培训等渠道进行帮扶。只有巩固脱贫成果,才能保障高质量脱贫不返贫、可持续性增收不反复。再次,巩固脱贫成果是顺利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事关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时机、衔接点和衔接内容,只有真正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可持续脱贫,才能有效开展乡村振兴战略。

 

那么,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1.精准确定要提升提高脱贫质量的对象和群体。首先是脱贫质量不高的群体。包括已脱贫9300多万人口中就业不稳定、产业发展和收入不可持续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其次是目前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贫困村和贫困户,通过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脱贫质量和水平。再次就是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人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时将返贫和致贫人口纳入帮扶。建立防止返贫预警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还有就是对易地搬迁的960多万贫困人口和同步搬迁的500万非贫困人口的后续扶持帮扶。

2.提升帮扶措施的有效性。一方面,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充分发挥扶贫车间的扶贫脱贫带动作用,加大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等就业帮扶的力度,引导贫困人口就近务工,鼓励、激励辖区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适度增加以工代赈项目,大力推进以工代赈工程。增设公益性岗位,在原有基础上面向就业困难的贫困户,可适当开发、增设公益性岗位规模和数量。另一方面,加强支持引导,统筹谋划产业扶贫。有组织有计划引导、合理安排种养产业发展计划,增加周期短、见效快的种养殖业生产。启动国家收储,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禽类优先收储。

 

  • 强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较单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实现全面均等化,致贫、返贫风险高,贫困成因复杂且难攻克等,这些成为深度贫困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拦路虎。要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截至2019年底,“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进展顺利,资金到位率超过2018—2020年三年计划的95%,项目完工率超过三年计划的85%。在脱贫攻坚最后的决胜时刻,我们要继续集中兵力,从政策、资金、人员、就业、产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强力夯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以超常规发力压茬推进,建构一套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长效性支撑保障体系。各地政府尤其是“三区三州”贫困区仍需要强化资金筹措和资金拨付,用于易地移民搬迁,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中小学教学楼、学生食堂等项目建设和贫困区县的生态保护。要重点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要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保障措施,尤其要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力量等参与兜底保障,构建深度贫困地区兜底保障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网络,实现对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疫情大考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但我们的目标不变、信念不移。只要我们紧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夯实现有脱贫基础,巩固以往脱贫成果,积极担当作为,保持攻坚态势,保持政策总体稳定,我们就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