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减贫信息  >>   国内减贫信息
《中外减贫信息摘要》2016年第21期-中文版

发布时间: 2016-08-10  浏览次数:

 中外减贫信息摘要

2016年第21

(附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国际机构及各经济体动态: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千年发展目标对减贫成效显著。联合国日前发布首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千年发展目标帮助世界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02年至2012年,生活在极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下降了一半。

信息来源:新英格兰广播电台2016-07-2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基金会与几家公司联手在尼日利亚卡杜纳推出“食品非洲”项目。据悉,该基金会与撒哈拉集团、卡杜纳州政府和罗卡兄弟一同在卡杜纳推广食品安全,以加强非洲粮食产业包容性增长来推动扶贫进程。

信息来源:ThisDayLive 2016-07-24

 

世界银行帮助孟加拉国扩大电子公共采购系统。孟加拉国与世界银行签署了一项1000万美元的额外融资协议,以扩大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确保公共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增加透明度。这将改善该国的投资环境,加速该国减贫步伐。

信息来源:世界银行 2016-07-25

 

美国国际开发署:“保障未来粮食供给”计划对于应对全球饥饿与贫困有着深刻的影响。该计划已帮助全球900多万农民通过创新和实践创立自己的事业,获得超过1.5亿美元的融资,并且完成了近1800万名儿童的营养改善措施。

信息来源:农业早报 2016-07-24

 

 

   1+6”圆桌对话会: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基础。7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与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赖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里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主席卡尼共同举行“1+6”圆桌对话会。会议指出各国要让发展成果由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托底作用,以求未来实现脱贫致富。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7-22

 

加拿大出台三项有效减贫措施。加拿大计划在720日至27日之间,通过邮寄支票或直接存入银行账户的方式,落实以下三项减贫措施:补贴加拿大中低收入家庭孩子抚养费、增加低收入单身老人收入和提高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儿童福利待遇

信息来源:https:// rabble.ca/ 2016-07-21

 

 

秘鲁:在过去五年全国贫困率降低了9%秘鲁全国贫困人口从30.7%下降到了21.7%,并且农村贫困率降低了16%,极端贫困仍在减少。贫困状况的改善主要由于国家社会事业项目的有效实施。

信息来源:ANDINA 2016-07-23

 

 

印度:喀拉拉邦推出扶贫计划。科威特侨胞协会即将于25号推出其第二步社会服务计划,旨在向当地100个贫困家庭提供食物。该项计划将会对需要援助的家庭进行详细地调查,经过认定的家庭将获得提供一周的食物。

信息来源:印度教徒报 2016-07-2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年轻人在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增加。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投资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业产生快速变化,强大的农业生产,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还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当地青年减贫。

信息来源:MSUTODAY 2016-07-29

 

阿根廷与墨西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两国共同减贫。阿根廷总统马克里与墨西哥总统涅托于729日共同宣布两国新阶段的双边关系,表明将加强和深化双边贸易,并达成自由贸易协议,这将有效降低两国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并减少贫困。

信息来源:BuenosAiresHerald 2016-07-30

 

秘鲁总统承诺将继续减少国内贫困。秘鲁总统库琴斯基在国会宣誓就职演讲中提到,未来五年的计划将包括给所有秘鲁人提供自来水,改善公共教育与医疗,规范商业经营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打击犯罪,并承诺将继续减少国内贫困。

信息来源:PeruReports 2016-07-29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基金会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埃塞俄比亚减贫。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近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席,双方达成共识:要高度重视中非合作,共同促进在埃塞俄比亚开展的合作项目顺利进行。中方愿与基金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为埃塞俄比亚、为非洲人民多做实事。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6-07-21

 

中国扶贫动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6-07-22

 

四川省2016年上半年减贫57万人,年内力争使235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6年上半年,四川共有57万贫困人口脱贫,1135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近2000个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收入。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7-21

 

江苏省:建立健全苏陕扶贫协作机制,同心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日前,江苏省负责同志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要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工程,促进苏陕两地企业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基础上加大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2016-07-23

 

贵州省50个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为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贵州省近日出台方案,把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财政涉农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16-07-24

 

安徽省旅游业启动“百企百村”结对帮扶。安徽省旅游局近日下发通知,组织全省100家左右旅游企业对口帮扶 100个左右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并面向全国企业发出招募函,邀请爱心企业联手帮扶省内302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 2016-07-24

 

福建省泉州市2016年上半年全市预计脱贫1.3万人。2016年泉州市级财政统筹安排1.15亿元扶贫专项资金,重点抓好安溪、德化西北部等地30个乡镇、300个村的扶贫开发及易地搬迁工作。目前,省级造福工程易地搬迁已落实搬迁对象1461户、5678人,并落实12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信息来源:泉州晚报 2016-07-24

 

广西: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将“两线合一”。20167月起至201912月,广西将从政策、对象、保障标准、补助水平、管理、工作机制、信息数据和社会力量等8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确保到2019年实现“两线合一”。

信息来源:广西日报 2016-07-24

 

 

云南省临沧市将实施边境县14年免费教育。临沧市将深入实施耿马、镇康和沧源3个边境县14年免费教育,即2年学前教育+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信息来源:昆明日报 2016-07-27

 

山西省2020年实现232万人脱贫。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获悉山西省要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确保到2020实现现行标准下23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信息来源:大公网 2016-07-27

 

贵州省六枝特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77万人。贵州省六枝特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77万人,贫困农户签订“三变”合同5582份,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力提高。

信息来源:多彩贵州 2016-07-29

 

河北省靶向精准拔穷根,每年减贫百万人。“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3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信息来源:光明 2016-07-29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30亿元助力江西省精准扶贫。中国邮政储银行江西省分行出台《2016-2018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未来三年将在全省扶贫信贷投放不少于230亿元资金,直接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的信贷资金将超过10亿元。

信息来源:东方网 2016-07-27

 

广东省370名志愿者奔赴西部助力精准脱贫。广东省186名西部计划和184名山区计划志愿者分赴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西等8个中西部省区和粤东西北70个相对贫困县开展为期13年志愿服务工作。

    信息来源:中国网 2016-07-27

【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产业扶贫: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的主导路经

 

2015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扶贫脱贫路经,其中发展生产脱贫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易地扶贫搬迁需要有后期产业和就业来保障;发展教育最终也要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和就业实现回报,发展生产脱贫就是产业扶贫。

一、产业扶贫:可持续性最强的脱贫方式和路径

     我国30多年的减贫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扶贫政策中可持续性最强、最根本、最有效的扶贫方式。扶贫政策之所以对产业扶贫特别倚重,在我看来,是由产业扶贫项目的特征决定的。对于一个农户来说,致贫因素有很多,可能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但是如果想要脱贫,就必须要有产业或就业,否则就很难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具体来说,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收入的可持续性和就业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能带动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以此带来经济收入和就业的持续性。有了就业持续性和稳定性保障,收入增长带来的脱贫效应就最明显,持续性也最强。其次,产业扶贫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性,产业扶贫最大的效能就在于产业发展和成长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带来市场竞争优势。最后,产业扶贫规模效应大于分散性的农户经营效应。因此,产业扶贫是保证精准扶贫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缺乏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是一种短期脱贫,是没有生命力的,缺乏可持续性。实际上,产业扶贫也是过去扶贫开发经验重点抓的方式,对我国过去扶贫开发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形成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一些沉痛教训,但是总体上来说,解决现在3000万的贫困人口,还应主要依靠产业扶贫。在今后的脱贫攻坚过程中,产业扶贫必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

   二、绿色减贫: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取向

产业扶贫在过去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毫无疑问,在未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也必将担当重要责任。但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来说,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是否要选择既符合自身发展脱贫需要,又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呢?我们认为,贫困地区开展产业精准扶贫,首先要围绕脱贫目的,其次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此外也要让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绿色、生态和低碳的产业扶贫模式,应该是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方向和战略选择。对此,可能有人产生怀疑。因为过去传统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模式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提到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很多地方往往容易忽视绿色,集中表现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认为没有必要,认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好于城市和发达地区,不用担忧生态环境问题。这显然不是正确的想法。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优势,如果连这个优势也失去了,那么贫困地区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更无法和城市或发达地区相比,所以在贫困地区开展新一轮的产业扶贫,决不能忽视绿色,走以前的老路。另外一种倾向是认为发展绿色产业无法带来快速脱贫和致富。传统的脱贫致富,都是收入增加和财富增加来摆脱贫困。但当很多地方富裕起来了,家庭小康了,但是环境健康却下降了,这是一种减贫和脱贫吗?是扶贫家庭的追求吗?显然不是!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但是追求绿水青山,将能带来金山银山。发展地方经济不能竭泽而渔,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更是必须从绿色中发展价值,从绿色中提升价值,因为这才是最根本、最理想和最持久的脱贫方式。

绿色减贫是通过与自然生态环境体系和自然生产力紧密相融,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寓于绿色发展体系循环之中,并以此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产业扶贫注重绿色可持续所带来的减贫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收入的提高,同时还体现在环境、生态、文化等综合效应上。因此,效应影响范围更广,不仅局限在贫困地区,对于非贫困地区同样产生影响,如依靠自然环境开发的旅游扶贫,不仅使贫困人口依靠旅游产业增加收入,也进一步能增强当地政府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周边非贫困地区的人口能体验到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达到了成效人人共享。在实践中,我国正在实施的易地搬迁扶贫、光伏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等实践和探索,都表现出令人瞩目的减贫效果和生态效益。以光伏扶贫为例,就是有效利用光伏发电产业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的新型扶贫模式,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安装光伏电站的形式,既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也开辟了贫困人口增收的新渠道。当前,中央正大力推进各项扶贫开发政策,力争到2020年消除现行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尽管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也必须看到,剩下的贫困是更难啃的“硬骨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产业扶贫和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在扶贫政策考核和扶贫项目监测中加强对绿色减贫的重视。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要重视从生态效益角度进行事前的评估,农业发展要注重保护当地的资源环境,寻求经济增长、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等多重目标。另一方面,未来的减贫道路中,融合绿色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会越来越重要。只有重视绿色减贫理念,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的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才能更好地走出符合多方利益需求的特色减贫道路。总而言之,剔除工业化方式,在新形势下、在产业融合中必须注重低碳、循环、绿色经济标准,要千方百计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自然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寻求和发现将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业创新的新路经和新方法。

三、产业扶贫关键:构建政府、企业和农民间良性互动关系

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各地探索了很多产业扶贫项目,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失败的沉痛教训。其中产业扶贫中的企业、农民间利益冲突和矛盾,是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在这中间,关键因素就是是否能够建立起良性稳定、互动互利的关系。我们知道,产业扶贫中所采用的企业化和资本化运作对扶贫脱贫和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之间必须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往往由于三方利益诉求不一致,不会自然而然达成,需要长期磨合理解达成共识,最终达成共赢。事实上,当一个企业进入到贫困地区后,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甚至会面临一些矛盾。矛盾之一,企业和农民之间利益分配问题。企业有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农民有劳动力、土地等资本要素,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既不能太照顾企业,让农民挣得太少;也不能只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盈利。矛盾之二,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开发投资,往往看重的是当地的自然资源,而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方面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矛盾之三,现代工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也要有一个适应甚至冲突的过程。贫困地区的生计方式往往比较简单,在引入工业和现代文明之后,原有的农耕文明面临转型挑战。这些矛盾在新一轮的产业扶贫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在个别地区还会不同程度的放大。产业扶贫应该追求企业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企业和农民关系的催化剂,既可能有效引导和有序推动,也可能处理不好三方关系,让天平倾向某一方,导致合作出现矛盾冲突甚至分化和破裂。

在企业和农民的互动关系中,既存在正向反馈的可能,也存在负向反馈的可能。在正向的反馈关系中,企业是农民脱贫的重要推动力,农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力,而政府则扮演企业和农民关系的调和力。企业之所以愿意投入扶贫资金,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本土化、企业形象和长久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农民对企业的帮扶报以正反馈,包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土地流转上予以支持和化解村企矛盾等等;政府在企业和农民关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调和作用,使企业的供给和农民的需求之间实现准确对接。

因此,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通过培育本土性等方式调动民营企业的扶贫积极性,引导利益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合理进行第三次分配,构建起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为农民脱贫致富、企业健康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产业扶贫四大核心点:益贫性、精准性、参与性和抵御风险性

未来的产业扶贫承负着历史性担当,与此同时,产业扶贫又确实面临着参与主体之间复杂矛盾问题的困难和困惑。那么,如何在新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产业脱贫的作用和效果呢?我们认为应该特别注意四大关键点,即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性、精准性、参与性和风险防范意识。强调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性是由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一个企业,如果参与国家的扶贫项目,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就必须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产业扶贫项目要始终将核心放在脱贫上,应该以脱贫成绩作为产业扶贫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在确定产业扶贫项目时,要看这个产业能不能切实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要看利益分配机制是不是有利于减贫,要看给贫困人口带来好处的多少。只有发挥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性,才能完成产业化扶贫项目应有的作用。

产业扶贫必须注重精准性。一方面是产业选择的精准性,即产业扶贫项目符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尤其是要注重区域特色产业,这样才能达到产业在市场上保持优势竞争力。另一方面就是产业扶贫对象的精准性,以往扶贫项目被人诟病之一就是扶贫项目“帮富不帮穷”,这种扶贫项目的逻辑必须在新一轮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因此,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必须体现产业选择的精准性,体现区域特色的差异性,在产业选择上要科学合理确定符合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的产业项目,不给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设置不合理门槛,减少产业扶贫资金的漏出,与此同时,产业扶贫要重点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产业扶贫项目必须注重参与性。

参与性是和精准帮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更广泛调动包括贫困户、村干部、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主体在管理、分配等重要关键环节的参与,才能让产业扶贫项目顺利运行,才能提高产业扶贫项目的扶贫效益和企业发展的效益,在这里尤其要强调农民的参与性,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最后,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还必须注意风险性防御。由于农业要面临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多重风险,一些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如果缺少风险防范机制,在经营失败之后可能会引发负面的示范效应,影响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产业扶贫项目治理结构缺陷所带来的风险,由于产权、利益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等复杂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确保产业扶贫项目的顺利推进。这些风险,都有必要做好风险防范机制,避免产业扶贫项目不扶贫还伤农的现象出现。

 

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

联系人:韩孟臻 84419871    余漫  84419861

邮箱:hanmengzhen@iprcc.org.cn    yuman@iprcc.org.cn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