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与低碳扶贫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历经很长一段时间,而影响其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执行差异,核心还是对承担低碳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的讨价还价,其基点就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者叫做贫穷国家的划分差异,与贫困有着相当大的联系。那么,低碳发展与低碳扶贫之间有什么关系?贫困地区能否推进低碳发展,能否推进低碳扶贫?或者说低碳扶贫是否有效呢?这也成为当前和未来国内外讨论关切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
世界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在一次一次自然灾害频发和生命威胁中日益加大,人们对低碳发展总趋向的共识也越来也清楚,但在国际大家庭中,在这样浩瀚的空间里,谁来做?谁先做?做多少?仍然存在着认识差异,从而也就导致了决策和行动上的迟缓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自身对低碳发展需求的迫切性不断增强,其认知不断增多。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生命所向,自然所期。不想世界性灾难增多,不想有威胁生命和疾病发生,就需要低碳发展。正像追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样;未来已经到了“宁要青山绿色,也不要金山银山”新阶段;而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就是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性政策,实施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约束性制度体系。虽然,我们仍然处于低碳和绿水青山时期,还无法变成金山银山,因为人们还处在对金山银山的追求胜过对绿水青山追求,只有将绿水青山也变成金山银山,人们才会去主动性地大力推进低碳发展,但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低碳扶贫实践逐步推进
中国目前在贫困地区也积极开展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创新探索。低碳扶贫的方式主要有:开发农业CDM项目、设立财政“低碳扶贫”专项、试点“多边低碳扶贫模式”以及帮助贫困地区开展PCDM项目,建立多元碳金融体系,制定碳汇产业、生物质能产业、有机农业等低碳产业规划,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实施保护性耕地补偿、农业节水补偿、退耕还林等政策,成立民间低碳发展基金等绿色减贫方式相继在全国部分贫困地区推出。我国正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也有很多示范区在贫困地区,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减贫相结合先进典范,是推进绿色减贫、低碳扶贫的试验场。近年来,国务院扶贫办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了低碳扶贫相关专题研究,与北京市环境交易所合作,在四川等地开展低碳扶贫相关项目试点,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2013年开展的扶贫开发六大机制改革创新和十大扶贫重点工作中的贫困县考核机制就是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实际上就是绿色低碳扶贫的制度保障。10项重点工作中的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和贫困村信息化等都直接表现为低碳发展全新理念。扶贫开发中的特色扶贫品牌就是低碳扶贫的典型。如异地搬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态移民搬迁,就是低碳发展。雨露计划则是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能力培训技能,同样是低碳发展的一种方式。
三、贫困地区低碳发展潜力巨大
从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条件、山川河流和人类建设景观状态来看,还处于相对的低碳发展水平。之所以说是相对的低碳发展,原因是它比发达地区的发展更加低碳化。无论从资源开发程度还是从区域来说,贫困地区低碳水平程度高于发达地区,这是不容否认的。中国低碳发展的关键在农村,农村低碳发展的关键在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低碳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低碳发展。
贫困地区的低碳发展拓展了可持续的扶贫资源,营造了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带动了产业“跨越式升级”,提升了脆弱生态发展能力。贫困地区低碳发展创新了扶贫机制。贫困地区是低碳发展的最大市场,低碳市场,可促进“生存型脱贫”向“发展型脱贫”转变和扶贫开发机制创新。贫困地区是体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最具挑战性,既面临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挑战,又面临脆弱生态环境和资源强力约束。贫困地区低碳的同步性推进,不仅决定其自身,对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
四、低碳扶贫面领着挑战不容忽视
推进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的特殊性困难和严峻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在我国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的情况下,开展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是否会影响贫困户收入增长和减贫脱贫任务完成?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是否为贫困家庭所欢迎?贫困地区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的高效模式是什么?低碳扶贫效果如何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国家财政、信贷和区域政策,包括扶贫政策,如何支持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等如何按照低碳扶贫理念来优化,如何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低碳扶贫新模式,贫困地区的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如何与目前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扶贫和驻村帮扶等六大机制和十项重点工作相对接等等。集中到一点就是,低碳发展如何以减贫脱贫为目标,以消除贫困为使命,处处以扶贫脱贫为前提。贫困地区低碳发展,既不刻意限制发展,更不减弱贫困地区扶贫力度,决不能降低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而应该在改进贫困地区发展方式中寻找符合自身特色、跨越式、高效实用实惠的低碳扶贫道路。
五、低碳扶贫关键是制度创新
低碳扶贫是中国扶贫创新路径之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探索,而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创新则尤为重要:第一、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低碳扶贫发展模式,即将探索研究低碳发展寓于扶贫开发之中,扶贫开发融入低碳发展之中不同特色模式。第二、配合国家低碳发展规划,按照世界通行的“共同而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制定中国“共同而有倾斜”的低碳发展和低碳扶贫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和中国碳汇市场交易制度。第三、研究和探索贫困地区碳资源进行资产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为贫困人口增收开辟新路径,让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变成可以获得真正价值的回报。第四、研究和探索建立全社会参与的低碳扶贫基金新路径,构建促进低碳扶贫的社会新动力。第五、制定我国低碳扶贫的创新试点规划。推动低碳扶贫,不但需要研究,更需要积极开展低碳扶贫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支持和推动低碳扶贫的各类试点,不断探索低碳扶贫的新途径新模式。要积极推动低碳减排和扶贫结合的各类试点,不断探索低碳扶贫的新途径、新模式。第六、深化低碳扶贫研究,要重点加强扶贫减排项目的区划研究、成本研究、风险研究和模式研究,努力探索适应不同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减排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