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补贫困短板 推扶贫优先政策 提升全面小康水平
减贫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对要在2020年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减贫不仅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更重要的是中国区域差异大,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8249万,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贷款难等诸多问题。所以,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不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城市,短板主要在农村,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正像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近期来多次提到扶贫时指出“现在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5年时间,按照国际标准我们的贫困人口还有不少。扶贫工作必须只争朝夕,决不能让贫困地区掉队。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从总书记近几年来多次视察贫困地区和针对扶贫开发的多次讲话以及最近几年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政策等,都可以明显看出,扶贫减贫将成为未来5年中央和国务院的重点工作,将成为一项优先安排的工作。
一、补贫困和扶贫短板 推扶贫优先和倾斜政策--“时不我待”
我们曾在11月份评论中对扶贫要优先有所论述,对为什么要优先,我们提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扶贫脱贫要优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必须优先。贫困特殊性和扶贫脱贫艰难性也决定了扶贫脱贫应该优先。扶贫脱贫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必须优先。扶贫脱贫是实现“中国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优先。扶贫脱贫对维护民族团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族地区扶贫脱贫需要政策优先。扶贫脱贫是国家外交和国家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补充,也是国家合作最佳模式,扶贫脱贫优先是国际惯例,对如何优先,也提出了“强化扶贫脱贫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扶贫脱贫研究;组织力量,积极吸收不同领域专业的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参与扶贫脱贫进程;充分利用片区规划实施有利时机,将中央国家部委作为扶贫脱贫要优先的突破口;积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以及部委的“十三五”规划研究和制定中,力求将片区规划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尽可能多纳入其中;提升国家扶贫办和地方扶贫办级别和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应该做到扶贫脱贫优先”等等6项建议。我们认为国家扶贫优先和倾斜政策“时不我待”。其中关键和核心就是对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攻坚难度大,因此,必须“时不我待”,而扶贫优先政策的“时不我待”是前提,是基础。“时不我待”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决定全国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面貌和水平。从总体上来说,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能够完成这一目标,从平均水平来看,也肯定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数值。但是,到2020年,全国小康社会水平和质量如何?对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来说,关键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正像习总书记所说“扶贫工作必须只争朝夕,决不能让贫困地区掉队。到2020年,如果贫困地区面貌改变不大,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说不出口的”“防止平均收入掩盖不平均的现象”等等。因此,要“时不我待”地补贫困短板,才是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关键。
二、补贫困和扶贫短板,推扶贫优先政策-改革发展历史必然
扶贫优先是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必然要求。首先,这是改革走向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从最贫困农村开始率先改革,实现了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极端贫困出现快速弱化和逐渐消除,很多地方吃穿得到明显改善。1984年后到上世纪末这一阶段,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包括区域改革,拉开了“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效率优先政策序幕,带动了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东南沿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但区域间不平衡性增大。所以,从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联动政策的持续推出,实际上是我国实现均衡和公平优先政策的大转换,也就是从区域非均衡政策走向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大转换。这既是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补贫困和扶贫短板,实际上是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这是历史必然趋势。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当经济走向繁荣,资本不再成为短缺资源时,文化和精神的追求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经过建国后第一个30年建国立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第二个30年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强国战略,到第三个30年则将转向公平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新阶段。因此,补贫困短板,推扶贫优先政策,是实现中国第三个30年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再次,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的重要举措和历史功绩体现之一。上一届中央政府经过10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经济实力排名第二的历史性跨越,实现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性功绩,也实现了在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作为新一届中央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将会顺应历史发展新形势,将提升国家社会文化元素的质量,构建规范公平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主旨,以消除贫困和不公平为任务,以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中国梦为目标起点,托起新时期中国第二个一百年中国梦新的起跑点,夯实基础,其中消除贫困则是历史功绩的重要体现之一。最后,补贫困短板,推扶贫优先政策,也是未来国际社会的总目标和首要目标。减贫一直是国际社会长期努力的首要目标,联合国在制定千年发展目标时,首要目标就是消除贫困。近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布题为“2030年前通向尊严之路:消除贫困、变革生活和保护地球”的综合报告。在目标体系上,建议将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确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整合为六大要素:(一)尊严—消除贫困,战胜不平等;(二)人民—确保健康生活、教育和妇女儿童权益;(三)繁荣—实现强劲、包容性和变革性经济增长;(四)地球—为社会和子孙后代保护生态系统;(五)公正—倡导法治、人权、和平安全;(六)伙伴关系—建立包容性、变革性的伙伴关系。可以看出,总目标和首要目标就是消除贫困和战胜不平等。
三、如何“补贫困和扶贫短板,推扶贫优先的国家政策”?
绝对贫困不消除,小康目标实现就不完全。5--6年内时间的强约束,迫使国家必须将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全党全国和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首要目标来完成。为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将扶贫开发作为今后6年全党和全国的首要目标。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强大的国家资源动员能力,这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相比的优势,这一优势在我国30年扶贫减贫工作、在突发性巨大灾害应对和恢复重建工作,在应对社会经济危机中充分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效果。因此,在对应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第一个一百年中国梦目标时,要有效补齐贫困和扶贫这一短板,就必须确立将扶贫开发作为今后6年全党和全国的首要目标,从中央和国家层面给予政策基点、战略思路规划指引和管理运行等全面优先倾斜。以目前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才规模和环境条件,完全可以实现消除绝对贫困,这必将在国家发展史上树立起历史性丰碑而永垂青史,也同样将会成为世界消除贫困的楷模而被众多国家长期推崇。第二,建立扶贫减贫是社会共同责任的基本国策。一是制定“消除贫困--全社会共同责任”的国家政策。正像计划生育和保护耕地以及环境保护是国家基本国策一样,消除贫困也应该是一项基本国策。全社会都应担负起消除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制定一个专门的政策和法律,让每个公民和社会团体都能分担消除贫困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将会大大完善我国扶贫开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扶贫开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调动社会创造力,通过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创造脱贫环境,通过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扶贫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拓展社会扶贫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社会扶贫新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积极性、建立社会扶贫的高效对接平台,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减贫的新风尚和中华民族美德。第三,研究制定新时期推进扶贫开发的新项目和新方式。在未来5—6年时间,国家要大幅度提高每年国家专项扶贫财政资金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高速公路、贫困村交通道路网络、电力和水利等)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公共基础服务(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信息化)等投资优先考虑贫困地区。优先提高贫困地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标准和覆盖率。金融信贷要专门制定倾斜和优先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的特惠金融方式好方法。国家要积极推进并优先安排片区规划的投资项目资金,加快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步伐。第四,加强国家和地方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国家要强化对贫困地区和扶贫机构的完善和人才队伍充实建设。重点关注和培养贫困地区和扶贫机构人才干部队伍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