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减贫信息  >>   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2017年4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依靠大数据,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发布时间: 2017-05-27  浏览次数:

 
依靠大数据,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入到整个市场运行的环节中,才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是事关3000万贫困人口的大事。近几年,各个行业部委也陆续出台有关产业扶贫的文件,2012年,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行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产业扶贫的六个重点方面进行了阐述。2014年,农业部等七部委制定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布局。2016年,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中指出,对脱贫攻坚期间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做了更明确的规划。此外,有关部门还就“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与产业扶贫有关的领域提出了若干要求和意见。
一、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产业扶贫的实践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沉痛的失败教训,总结起来,产业扶贫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存在“扶富不扶贫”、扶富没扶贫扶富大于扶贫现象。产业扶贫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精英捕获”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扶富不扶贫”、扶富没扶贫扶富大于扶贫现象。一些产业扶贫项目与真正的贫困户关系不大,产业扶贫难以精准投向贫困人口。产业扶贫项目不仅没有缩小贫富差距,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这是很多地方在产业扶贫失败中存在的较为普遍、且最为突出的现象。第二,粮丰价跌,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多年来,产业扶贫失败案例并不少见。看到好的项目一拥而上,有的地方未做充分调研便大笔投入资金、盲目推广,导致一小部分水土不服、半途而废,大部分市场饱和、价跌伤农。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地方政府、经济合作组织还是贫困户,对市场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欠缺。产业扶贫最终还是要对接市场,贫困地区一厢情愿去生产,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例如,近些年已经有很多贫困地区开始了“茶产业扶贫”、“苹果产业扶贫”、“大枣产业扶贫”、“猕猴桃扶贫”等等,由于短时间内叶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农产品价格和销量下滑,造成扶贫效果不佳。第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缺乏技术支持,包括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技术。例如生产技术、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问题。此外,由于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导致产业缺乏深加工增值、缺少品牌效应带动,同时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销售仍以初产品为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价格低,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 大数据推动产业扶贫的结合点
所谓大数据就是指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在合理时间内通过常规办法达到采集、管理、分析、并呈现为可阅读状态的信息。其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了传统模式无法企及的作用,在主体行为特征精准预测、客户个性化服务提供、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及运营成本降低等功能。就目前情况来看,大数据技术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与茶叶产业扶贫可以有效的结合:第一,大数据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对解决扶富不扶贫的问题有帮助,对提升扶贫精准性和提高扶贫脱贫效果有很好促进作用。由于贫困具有多维度、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究竟谁是贫困户,辨识起来难度很大、费时费力。大数据不仅能够打破地区、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而且能够显示出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对扶贫对象的范围进行正确的界定,并对扶贫范围内的对象进行准确的需求评估,保证扶贫措施能够精准到户。另外,大数据分析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处理速度也成倍的增加,对扶贫资源分配状况可进行精确的评估,能够界定出“扶贫工作应着力哪些人群”以及“选择何种产业扶贫方式”等关键目标,在此基础上解决产业扶贫项目的投向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让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能够真正惠及贫困人口。这方面贵州省已经作了很多工作,建立了“扶贫云”系统,已经成为了全国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的样板和亮点。农村的扶贫产业,可以依据扶贫云系统,把产业扶贫精准投放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第二,大数据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改革,有利于解决“谷贱伤农”问题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构想,今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作了详细、明确的具体部署。目前农产品例如茶叶生产和其他农产品一样,都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就是定位局限导致供给不足,茶叶生产可能更为严重一些。从供给层面来看,在过去多年时间里,行业形成了高、中、低端的哑铃型供给状态(扎堆高端,中端供给严重不足,低端量大但品质差),从需求端看,产品质量与层次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比如,有的讲究品质,有的注重性价比,有的需要冲泡、携带方便等等。大数据能够在分析海量生产端和消费端数据的基础上,优化茶叶产业的产业结构,推动茶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竞争,提升和放大茶叶产业扶贫的效率。即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通过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避免和减少“谷贱伤农”现象发生。第三,大数据能够帮助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性问题。主要是通过建立与气象、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农产品例如茶产业生产的本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实施包括茶产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掌握变化规律,开展茶产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监测,实现茶叶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的追溯管理。此外,可以推进茶叶生产的科技创新数据资源共享,促进科研联合和协作攻关,形成茶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最后,还能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个性化需求。为贫困人口参与茶叶产业各个环节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探索商业化经营模式。
    三、依托大数据推动农业产业的精准扶贫,亟需夯实的几个方面
我们认为,依托大数据推动精准扶贫,提升产业扶贫效果,目前亟需夯实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产业发展(如茶产业)的扶贫子系统。例如贵州就可以依托目前已经建立起的贵州“扶贫云”系统,梳理或者建立一个茶叶产业扶贫子系统。摸清贫困区域和产业产区的分布、贫困人口技能和茶叶生产实际需求的匹配情况,将茶叶产业扶贫项目精准投放到贫困地区,对于该区域没有茶叶生产技能的贫困人口开展较为系统的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茶叶产业扶贫项目的全程精准管理。第二,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消费人群的需求特征,打造、宣传农产品特色优质的品牌,放大农产品品牌效应的案例很多。第三,尽快建立扶贫产业的大数据系统。1.建设扶贫产业的数据云平台,集成国际市场上的农业扶贫产业、全球遥感、质量安全、科技教育、设施装备、产业要素、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等数据资源。2.开放共享大数据,把扶贫部门、农业部门、农产品行业数据整合并共享开放,尽快编制“扶贫产业大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清单”,制定数据开放计划。3.巩固和提升现有监测统计渠道,系统梳理农业产业的生产、消费、库存、贸易、价格、成本收益“六大核心数据”,建立扶贫产业供需平衡表制度。第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完善大数据平台管理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健全应急处置预案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1724 电话:58801012 email:ccprr2016@bnu.edu.cn
Copyright © 2002-2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