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试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减贫合作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扶贫脱贫成功经验已经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推崇,但从2013年开始,中国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历史性新目标,并在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后,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绿色减贫新路径,尽管绿色减贫的理论和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实践模式仍在探索中,但已经取得的进展还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凝练和深入研究的。绿色减贫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中绿色发展和减贫融合下的中国庄严承诺提供参考和指导,进而通过中国绿色减贫理论和实践的成功探索为推进和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奠定良好基础,而“一带一路”沿线所蕴藏的绿色减贫合作交流的深厚基础和广泛发展前景,则是先行先试的很好样板。
一、绿色减贫成为中国扶贫脱贫的战略性选择
完成中国扶贫脱贫任务艰巨,为此中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扶贫脱贫若干工程,其中,对绿色减贫专门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战略部署。例如在制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而在扶贫脱贫路径方面,提出了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包括“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和实施措施。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绿色减贫的进程。从近几年中国扶贫脱贫实践可以看出绿色减贫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第一,中国绿色减贫已经从单纯的绿色减贫理念,上升到了绿色减贫的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而又推进到了多项绿色减贫创新实践,并探索出了很多新模式。近几年的中国在绿色减贫创新模式就是绿色产业减贫模式的创新。如光伏扶贫的绿色减贫路径新探索,旅游扶贫成为中国贫困地区最有潜力的脱贫方式。“互联网+扶贫”是绿色减贫在信息时代的新运用,文化减贫是绿色扶贫的重要方式。第二,绿色减贫是中国扶贫方式的升华,它是开发式扶贫的深化和提升,是一种可持续性扶贫、低碳扶贫方式。第三,绿色减贫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有效方式。不仅提高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且为构建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和贫困退出机制提供基础和参考。
二 、“一带一路”绿色减贫国际合作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以及人均GDP可以看出,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且人均GDP处于相对较低状态,比如印度的人均GDP仅为1877美元,贫困问题仍然是大多数沿线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减贫是牵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任务。同时,特别是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贫困和生态双恶化是目前面临的较严重的问题,较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的压力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如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绿色减贫理念的提出以及成功实践有力证明了绿色减贫的可行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引导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减贫带来更多的经验和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大多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扶贫脱贫是“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共同主题,而绿色减贫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建立长期可持续性强的减贫合作有效机制和效果最好的模式。
(一)通过中国的绿色减贫实践表明,绿色与减贫并非绝对矛盾,如果妥善处理,科学融合,反而能够做到真正的融合发展,实现绿色减贫。中国通过对绿色减贫的实践探索得到显著的成效,以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以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为四大维度对2012年与2014年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绿色减贫水平较好的片区经济增长绿化度和减贫效果都比较好,这些地区为绿色和减贫并重提供了证明和范例。
(二)通过中国绿色减贫实践,“一带一路”沿线绿色资源价值增值,绿色扶贫脱贫有巨大潜能。绿色减贫其本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优势,提升资源利用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及生态等价值,进而达到绿色发展和减贫效果。通过中国绿色减贫实践探索发现,贫困地区有着很丰富的绿色资源,关键是如何将其资源价值提升并转变为绿色资本,中国贵州省在绿色减贫实践中经验有力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贵州省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等在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效果相当明显,根源就是由于贵州近几年来交通和环境条件改善后,绿色资源价值得以显化并不断增值,全省的旅游收入已经超过了云南。“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沿线基础设施融通、民心相通等必将会大大提升沿线的绿色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带动沿线国家的扶贫脱贫任务快速实现。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绿色发展效果明显,给绿色减贫提供了示范效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三年来,国内和国际社会在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方面已卓有成效,为绿色减贫树立了强烈的示范效应,我国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设置了“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专门章节,统筹规划未来五年“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总体工作。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总体思路和定位,落实生态环保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服务和保障作用。开展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专项规划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国际上,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共识已经初步达成。2016年12月,环境保护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关于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启动“一带一路”与区域绿色发展联合研究。环境保护部与深圳市政府联合举办“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国际高层对话会,柬埔寨、伊朗、老挝、蒙古国、俄罗斯等16个沿线国家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4个国际组织的高级别代表与会,促进加深各方对绿色“一带一路”的理解和共识。启动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启动“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海上丝绸之路绿色使者计划”,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培训活动,推进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提高区域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为区域环保能力建设以及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一带一路”规划为绿色减贫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召开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将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同多边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建立能力建设中心。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新闻合作联盟、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而这些新政策和新行动也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绿色减贫合作提供了好机遇。
(五)积极开展绿色减贫指数的合作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减贫提供参考和服务。中国绿色减贫指数尽管刚刚开始,但是在国家制定减贫发展战略、政策和实施方案制定,以及当前扶贫脱贫效果的考核评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地方政府制定长期扶贫脱贫的措施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同样,绿色减贫指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扶贫脱贫的效果、激励机制和战略与实施措施等方面也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
(六)扩大减贫范围和领域,在原先中国—东盟减贫、中非减贫合作基础上,积极扩大并建立“一带一路”新框架下的减贫论坛和绿色减贫合作新尝试,积极开展绿色减贫,实现发展转型。积极开展绿色减贫理念、理论和政策实践等方面的交流与研究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