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绿色减贫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路径
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而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又是深度贫困的关键之关键。尤其是少数民族有区域地理、历史文化等特殊性,如何制定适合有效并有利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减贫脱贫路径,就成为摆在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对此,我们认为,从2020年脱贫攻坚战目标和未来我国新时代两步走的长期战略目标看,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脱贫有效路径就是---绿色减贫(这里所说的“绿色减贫”是就其特殊的“社会生态”而言,并非仅就其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绿色减贫不仅是当前而且是未来破解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有效路经。为此需要做到四点:更加重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是破解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问题的重要前提;坚持和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绿色减贫的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和构建少数民族自身特色的绿色减贫产业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脱贫的最有效保障;强化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脱贫的重要基础保障。
一、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之根源和我们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下一步制定少数民族深度贫困脱贫政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导致扶贫脱贫措施针对性不强,一些地方脱贫效果不明显。首先,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与扶贫脱贫理念容易发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缺乏和扶贫脱贫效果不明显。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居住环境具有很强特殊性,受目前条件制约,现代生产生活的适宜空间资源极为有限。我国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地、高原、裸岩、岩溶、干旱和高寒阴湿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各种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再次,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组织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其传统的“长辈式”、“族长式”管理方式依然在乡村中有着重要影响力。少数民族深度贫困脱贫过程中,村民代表往往是各家族或氏族最有影响的人,与一些汉族地区村民代表产生方式有一定差别。综合以上可以发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普遍通用的政策运用到少数民族地区,尽管其力度范围帮扶方法等更加优惠于其他地区,但民族地区的接受程度、认可程度和扶贫脱贫效果却不尽理想。其根源是,政策往往前期缺乏对少数民族特殊性深刻清楚的认识,通用性措施多,而针对性措施少,政策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第二,对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调研中发现,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保护与继承民族文化,各地扶贫脱贫工作重心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这些方面,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在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重点关注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而忽略具有特殊性民族特色建筑格局和风格的保持与弘扬,未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活动。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梯田、苗药、土司遗址、民俗活动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充分考量,尽管可能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但却带来了部分民族特色文化的流失。
第三,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脱贫资金缺口还相对较大,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脱贫的效果。资金不足虽然是中国当前扶贫脱贫工作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是在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尤为明显。首先,由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扶贫项目大多要克服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资金需求远比平原贫困地区大得多;其次,由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自给率普遍较低,实力弱,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一定的条件下,脱贫攻坚项目的资金缺口就比较大。加上这些地区人力资本相对短缺,对资金的需求也更为强烈。
第四,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人口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较弱。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口中,有很大比例是个人缺乏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首先,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人口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水平有限,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普遍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比例有些竟高达40%,不会讲普通话的也比较多,这就严重影响其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所应当具备的生存发展能力。其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缺乏各项现代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劳动技能培训,既影响了群众在当地的发展,也阻碍了劳动力的外向移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各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的效果不高,就业的持续性稳定性不高。再次,少数民族地区受文化技术因素影响,产业发展能力有限。我们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特色产业培植不够,产业选择在市场开拓、产品更新方面滞后,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二、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深度贫困脱贫的绿色减贫新路径
破解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问题既要认清眼前的实际情况,又要着眼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物质生产能力脱贫,又要注重精神文化要素脱贫。绿色减贫作为一种可持续创新理念,更加重视和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与共赢,更加重视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提升,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深度贫困脱贫就是要走绿色减贫的新路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第一,更加重视少数民族特殊性是破解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绿色减贫的基本前提。任何扶贫脱贫措施都要基于目标对象的现实情况,破解少数民族深度贫困问题首先要认清和重视其特殊性,为此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1)更加注重各类政策措施的特殊性与针对性。在制订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各类规划时,更多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特殊性诉求,可以更多地酌情出台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扶贫开发的专项规划;(2)更加注重各类政策措施向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斜和优先。各类扶贫开发政策要更加侧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别是在资金支持、物资配备、发展机会等方面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制定差异化的扶贫减贫政策,采取分类指导办法,以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为单元划分政策类型区,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切实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3)更加注重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拓宽。建议分门别类设置扶持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资金,并在一般资金划拨过程中,建立专门款项目录以应对民族地区脱贫的特殊性。形成多层次阶梯型资金筹集绿色通道,通过划分明确的资金筹措任务来提高资金融通和使用的效益。(4)更加注重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培训要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为前提,以技能培训为依托,改进和加大针对少数民族深度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培训,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第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和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绿色减贫的制度保障。在看到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差异的同时,既要坚定不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努力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也要认真对待边缘贫困问题,努力防止发生新的返贫。因为这些地方往往资源禀赋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户收入差距不大,边缘贫困人口带有非常敏感的脆弱性,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更加重视和提高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针对性,加大基层干部宣传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扶贫帮扶的质量和脱贫效率及水平。(2)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户的返贫现象和贫困边缘村、边缘户的持续扶贫脱贫政策,保持扶贫脱贫措施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加快解决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性整体性贫困。(3)改进完善和创新符合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自身特色的考核评估机制和制度体系,提升扶贫精准度和脱贫真实度可信度。(4)充分利用和发挥少数民族特殊政策、绿色生态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并将其融入到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深度贫困的政策体系之中,推进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脱贫整体效应的实现。
第三,积极探索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绿色减贫产业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脱贫的最有效保障。要实现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长期可持续脱贫,必须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扶贫共赢的道路,为此绿色减贫产业要做到四个结合:(1)少数民族特殊性与绿色产业发展理念相结合。建议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特色,投入专项资金,认真评估、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性与传统,注重对少数民族独特性的保护与传承,在尊重少数民族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产业发展理念。只有树立正确合宜的绿色产业发展理念,才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脱贫的顺利开展。(2)生态资源与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相结合。以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推进生态农业与旅游、林业、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新业态,形成绿色生态产业新体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差异大,绿色资源条件各异,针对不同区域的深度贫困应根据其绿色资源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形成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农业结构,对现有绿色生态资源的资产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进行探索,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和后发优势。(3)文化资源与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加大绿色文化的培养、保护、交流和宣传,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梯田、草药、建筑等的绿色文化潜力,发挥少数民族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资源的减贫作用。推进绿色教育的培训和提升,提升贫困人口对于绿色文化的保护意识及利用意识,提升绿色文化在贫困地区的重要地位,拓宽深度贫困地区在绿色文化中的减贫路径。(4)绿色产业脱贫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绿色减贫强调赋权和目标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提升少数民族深度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能力为根本。在扶贫项目的选择、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应努力增强贫困群众的有效参与,激发其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参与和激励机制,提升绿色减贫政策的群众满意度。
第四,强化与完善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绿色减贫的重要基础保障。贫困的消除绝不仅仅是收入和资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中更加重要,为此要实现四个加快:(1)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解决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外通内联区域交通骨干通道,推进交通项目建设;(2)加快实施重点水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水利工程建设;(3)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4)进一步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事业领域重大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