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国内外减贫热点专题评论】
70年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在发展中应对和战胜贫困
一般来说,考察贫困问题往往有两个出发点:贫困规模和贫困状态。前者给出度量一国/区域内贫困广度,后者侧重从福利视角考察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但是,确定贫困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度量贫困,又是决定前述两个贫困研究内容的大前提。
国际上,被普遍使用的贫困标尺由世界银行提出。最新的国际贫困线(世界银行,2018)按照2011年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更新得到,分为极端贫困线,每人每天1.9美元;中等偏低收入贫困线,每人每天3.2美元;以及中等偏高收入贫困线,每人每天5.5美元。上述标准分类的内在逻辑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适用不同贫困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贫困问题。此外,世界银行《贫困与共享繁荣•2018》报告引入了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概念。
横截面上,世界银行对不同发达程度国家予以不同的贫困界定。就好比纵向上,中国从落后国家向中等偏上发展中国家转变这70年历程,所对应的是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扶贫标准。可以说,从一穷二白到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国在发展中所演进的扶贫理念与实践,走在了国际贫困理论前沿,并且成就非凡。
70年前新中国成立,普遍性贫困是当时的人民生活画像。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上述建设同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1953年到197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有效消除贫困、持续改善民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1978年到1985年,国家有意识地对贫困地区给予一定倾斜扶持政策;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贫困标准以便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瞄准精度,确定1985年中国农村人口一年最低生活标准为204元;随后,国家统计局在1990年、1994年和1997年,采用世界银行推荐的确定贫困线的基本方法,重新测算贫困标准,确定了大约相当于每人每天0.5美元的贫困标准;1998年,为更好监测刚刚实现基本温饱的贫困人口动向,便于贫困问题的国际比较,国家统计局又一次重新测算低收入标准和低收入人口比重,并从2000年起向社会公布,当时确立的标准相当于每人每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2011年,以2010年不变价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被提出,相当于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标准。
由此可知,关于贫困标准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中国农村的官方贫困识别和救助标准也在不断上升。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不管按照何种贫困标准,贫困人口的下降幅度都是非常显著的。按照低收入线标准,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剩下4000万,比2000年减少了5400万。2012年末至2018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保持这样一个较低的绝对贫困发生率实属不易。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政府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履行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一般来讲,随着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减贫的困难程度会随之增加。它会表现为单位扶贫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贫困人口减少数量的下降。这样一个带有一般规律性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减贫难度的递增性”,或者“扶贫投入效益的时期递减性”。在面临上述情况的前提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国家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从2013年到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5000亿元,以空前的决心和毅力,取得了扶贫攻坚的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这一时期,2012到2018年,我国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到2018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有一半实现摘帽,超过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第四,更为不易的是,中国的系列发展、扶贫以及惠农政策,不仅减少了收入贫困,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分配状况,从多维视角缓解了贫困问题,对改善贫困人口的教育、卫生和社会发展状况产生了多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讲,贫困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不安全、厕所不卫生等问题逐步缓解;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超过98%、道路硬化接近80%,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约7700万贫困人口参加医保;农村特色产业基本形成,集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社区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提升。可以说,尽管国际上多维贫困是理论先行,但中国早已通过各项政策和扶贫标准的立体化提升方式,践行了多维贫困的反贫困实施路径。
70载春华秋实,中国政府持续向贫困宣战。脱贫攻坚战解决了中国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高达70%以上,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覆盖面最广且扶贫内涵最为丰富的国家,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创造了了不起的发展奇迹。当然,中国政府并未止步于此。绝对贫困的消除不等于贫困的终结。2020年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现阶段发展环境显示,后脱贫时代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将更加错综复杂,巩固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扶贫工作中逐渐过渡到相对贫困,都是未来扶贫工作需要应对的挑战。我们认为,既有扶贫成果是值得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也期盼国家在发展中持续拓宽解决贫困的思路和手段。作为扶贫领域的研究者,我们愿意持续贡献学术力量,为缓解贫困献计献策。
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联系人:徐丽萍84419659
邮箱:xuliping@iprcc.org.cn